博士一级学科简介 首页>>学科科研>>博士一级学科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发布时间:2007-12-14  浏览次数:0

 

中国古代文学学科简介

 

    中国古代文学是河北师范大学重点建设学科。本学科历史悠久,其前身可以追溯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初的河北省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70余年来,先后有萧望卿、李松筠、夏传才、王学奇、朱泽吉、常林炎等知名学者在这里任教,为本学科奠定了独特而深厚的学术传统。其中《诗经》研究、元曲研究经由几代学者的薪火相传并发扬光大,在学界具有广泛影响。由夏传才教授任会长、王长华教授任副会长兼秘书长的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诗经学会就挂靠在河北师范大学,国内元曲研究重镇――河北元曲研究会的核心成员也主要是本学科教师。近年来,本学科大力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合理调整学术资源,师资队伍得到进一步优化。现有特聘教授1人,专职教师20人,形成了一个年龄、职称、学历与学缘结构都非常合理的学术梯队。20名专职教师中,46~59岁4人,36~45岁8人,35岁以下8人,年龄结构合理;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讲师11人,职称结构合理;20人全部具有硕士及其以上学历,其中具有博士学位者11人,在读博士2人,分别毕业于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知名学府,学历与学缘结构合理。自2002年以来,本学科教师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文献》、《文艺理论研究》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13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20余部、教材3部,承担各类科研课题20多项,其中国家级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5项,厅级课题4项。获河北省社科优秀成果、河北省教学优秀成果一、二、三等奖多项,在学界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目前学科设有先秦两汉文学、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宋元明清文学三个主要研究方向,在覆盖中国古代文学史全部时段的基础上,集中于重要学术领域,形成了体系稳定、特色鲜明的学术传统。

 

1.先秦两汉文学研究

先秦两汉文学研究是本学科的传统强项,在学界居于领先地位。该方向现有教授2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学术带头人为博士生导师王长华教授。本方向的特色是:以《诗经》研究为重点,文史并重,辐射相关领域,将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与文化研究相结合,形成了稳定而不断拓新的学术体系。本学科素有研究《诗经》及其与先秦文化之间关系的传统。早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老一辈学者李松筠教授就在《诗经》研究中展开了以诗证史的研究路向。进入八十年代,夏传才教授更以经学史的眼光着力研究《诗经》,著成影响广布的《诗经研究史概要》、《十三经新论》以及《思无邪斋诗经论稿》等,被学界同仁共推为国家一级学会――“中国诗经学会”会长。学术带头人王长华教授继承并发扬了夏传才先生的学术思路,同时又接受了史学名家吴泽先生的史学训练,引历史学的治学模式和研究视域进入文学研究,努力提升古代文学研究对特定历史和社会现实的穿透力量。他以《诗经》作为切入点,联系先秦两汉的历史与文化,使二者相互发明,最终实现了先秦两汉文学研究与历史文化研究的有机结合。近年来,王长华教授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诗论与子论》、《春秋战国士人与政治》、《孔子答客问》等重要学术成果,显示出这种研究方法的成熟。以此为基础,本方向在先秦两汉时期重要典籍的整理与历史文化阐释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得到了学界的高度认可。

 

2.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研究

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文学是本学科实力突出、潜力深厚的研究方向。该方向现有特聘教授1人,教授2人,副教授3人,讲师3人,学术带头人为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詹福瑞先生。本方向的研究特色是:致力于揭示中古时期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念演进的内在规律,既有一定的传统强劲实力,又呈现出了选本研究、汉唐边塞诗研究、乐府诗研究等新的学术增长点。本方向学术带头人詹福瑞教授为中古文学史研究名家,他擅长把文学现象放在魏晋南北朝隋唐文化的大背景之下进行研究,通过对文学与历史、文学与理论思潮之间互动关系的探析来揭示该时期文学创作与文学观念演进的内在规律。近年来,他《文学评论》、《文学遗产》、《文艺研究》等权威刊物上发表论文70余篇,并出版《中古文学理论范畴》、《走向世俗――南朝诗歌思潮》、《汉魏六朝文学论集》等著作,在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张蕾教授关于《文选》与《玉台新咏》的选本研究、阎福玲教授关于汉唐边塞诗的研究、曾智安副教授关于清商曲辞的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近年来,他们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期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在学界产生了较好的反响。本方向在研究重点上不断拓新,显示出宽广的学术前景。

 

3.宋元明清文学研究

宋元明清文学是本学科的重要研究方向,在学界具有较大影响。该方向现有教授4人,副教授1人,讲师3人,学术带头人为博士生导师杨栋教授。本方向的研究特色是:以宋元明清时期的曲学、小说作为研究重点,既有学术传统的积累,又有研究局面的突破。本方向素有研究曲学和以《金瓶梅》为代表的明清小说的传统,前辈学者王学奇教授、朱星教授分别奠定了元曲研究和《金瓶梅》研究在学界的领先地位。杨栋教授、霍现俊教授继往开来,成绩显著。杨栋教授充分利用河北省作为元代戏曲家活跃中心这一地域文化优势,致力于曲学研究方法的突破,形成了以文献史料为基础、以文化和民俗等学科为语境参照、以古代音乐学和音乐语言学为知识背景,注重田野调查与曲学研究相结合的鲜明特色。近年来,他在《文艺研究》等刊物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其中《冀南出土瓷窑器物上的金元词曲》是田野调查与曲学研究相结合的代表之作。其专著《中国散曲史研究》被学界认为“填补了中国文艺理论批评史研究的一项空白,对建立当代散曲学学科具有建设性意义”。霍现俊教授致力于《金瓶梅》研究,在《文艺研究》、《文献》、《明清小说研究》等重要期刊上发表论文40余篇,出版《〈金瓶梅〉新解》、《〈金瓶梅〉发微》、金瓶梅人名解诂》等系列专著,其关于《金瓶梅》作者的考证在学界引起了较大反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