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印记

当前位置:首页>>党建工作>>红色印记

【“寻访河北红色印记”之九|水上神兵——白洋淀雁翎队】

发布时间:2017-06-26   浏览次数:0

“雁翎队,是神兵,来无影,去无踪。千顷苇塘摆战场,抬杆专打鬼子兵。”这是一首战日战争时期流传在白洋淀的民谣,形象的描述了雁翎队的神勇。


白洋淀上出雁翎

1939年秋,日本侵略军占领了安新城,他们以“献铜、献铁”为名,强迫水区猎户交出猎枪和大抬杆(一种土造的前膛火枪)等武器。为揭露敌人收缴猎枪的阴谋,奉中共安新县委指示,三区区委书记徐建、区长李刚义在大张庄召集郭里口、王家寨一带水村猎户,动员他们组织起来抗击日本侵略者。

会后,孙革、姜秃、赵保亮和邓如意等20人组织起来参加了三区小队。三区小队把新入伍的猎人组成了一个班。这些战士多为打猎世家,猎枪性能颇为熟悉,他们为了防止猎枪膛内的火药受潮,经常在火眼上插上一支雁翎,也由于他们以往围雁打猎形成的习惯,装载大抬杆的小船在淀面上行驶多呈“人”行,如雁群在空中飞翔,故该班就成了三区小队的雁翎班。

1940年夏,经县委批准,雁翎班从三区小队中分出单独成立雁翎队。雁翎队的名字是当年安新县县委书记侯卓夫起的。雁翎队的第一任队长陈万,副队长邓如意,队里还建立了党的组织,赵谦任书记。不久,队伍扩大到40余人,分为3个班。雁翎队成立后增添了1只4舱船,有28只排子船,武器仍以大抬杆为主。当时队上只有3支手枪和4支冀中造。雁翎队和三区小队协同作战,在白洋淀水区同日军进行了顽强的斗争。


华北平原剿鬼兵

雁翎队凭借熟练的水上本领,依托复杂的地理形势,出没于芦苇荡中,是一支独具特色的冀中抗日武装力量。他们利用淀内沟壕纵横、港汊众多、千顷芦苇、满淀荷花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同日寇展开了水上游击战。雁翎队作战英勇,他们端岗楼、打伏击、除汉奸,谱写了一曲曲人民战争的赞歌。1939年-1943年,雁翎队共进行战斗35次,其中有16次一枪未发而克敌制胜,因而被称为“淀上神兵”。下面就为大家讲一个“伏击包运船”的战斗故事。

1943年秋,雁翎队得到情报:敌人120只满载军用物资的包运船将由水路由天津往保定,补给在太行山进行扫荡的日军,执行押运任务的有15名日军和100多伪军。

中秋之夜,雁翎队趁着皎洁月色埋伏在敌船要经过的赵庄子、五家寨之间的苇塘里。他们头顶荷叶,手持枪支,严阵以待。天刚放亮,百余只货船挤满河道。雁翎队放过前面货船,将最后三条满载日伪军的船只截住。时任雁翎队队长郑少臣首开第一枪将船头的日军瞭望哨打掉,队员们一起开火,将船上的敌人打倒一大片。几十只鹰排像离弦的箭一起拥向敌船。

“突击组跟我上。”雁翎队队员嘴咬大刀,潜入水底,从后面登上敌船,没等敌人反应过来,敌人的脑袋已经搬家。伪军的河防大队长秦风祥第一个举手投降。有的跳船逃跑,被雁翎队队员一个个抓了上来。不到半小时的战斗,雁翎队截获所有船只物资,缴获各种枪支400多支,全歼日伪军100多人,并活捉了日军中队长初士加三郎。这场战斗极大地鼓舞了白洋淀抗日军民的斗志,更使得进犯白洋淀的日伪军对雁翎队闻风丧胆。


赫赫美名天下传

雁翎队在艰苦的斗争中,队伍不断壮大,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后来的300多人。文化教员张杰根据雁翎队的战斗故事创作了脍炙人口的《雁翎队之歌》,这首歌先是唱遍白洋淀70多个村庄,后来唱遍整个冀中平原。解放后,当年活捉日军中队长的雁翎队队员孙革出席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被授予“民兵战斗英雄”称号,受到毛泽东、朱德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1960年,分队长赵波代表雁翎队参加了全国民兵代表大会。后来,朱德元帅和聂荣臻元帅在视察白洋淀时还与当年的雁翎队队员亲切见面,表彰他们的英雄事迹。

2003年白洋淀雁翎队纪念馆落成,向世人讲述着雁翎队英勇的抗战事迹。白洋淀纪念馆占地1666平方米,馆名由开国上将吕正操在99岁高龄时亲笔题写。纪念馆分设18个主题鲜明的展厅。丰富、珍贵的历史照片、文献资料,流传下来的实物与形象雕塑,声光电、三维动画立体成像、大屏幕投影等,一同再现神出鬼没、英勇顽强、机智灵活的白洋淀雁翎队打击日寇的生动场面和光辉战斗历程。该纪念馆已被命名为河北省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


继往开来民族兴

白洋淀,作为河北省最大的湖泊,素有“燕赵最美湿地”“北国江南”之称。她由143个大小淀泊组成,总面积366平方公里,对调节河北平原及京津地区气候有着重要作用。白洋淀四季分明,风景秀丽,是国家5A级景区。2017年4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通知,决定在保定市下辖的雄县、安新、容城设立雄安新区。白洋淀成为雄安新区的焦点。白洋淀将用蓝绿交织、清新明亮、水城共融的新姿向世人讲述属于自己的“春天的故事”。

“水到白洋阔连天,暮云浮笔画峰峦。”这应该是当年雁翎队队员的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也是如今京津冀人民共建美好家园的共同心愿。


策划:闫东利

作者:黄福元  杨梅玉  张雪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