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学院新闻

“云中乐府”系列讲座邀请范子烨教授为学院师生讲学

发布时间:2021-11-21   浏览次数:0

2021年11月18日下午3点,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文学系教授、中国古典文学专业博士生导师范子烨应邀为我院“云中乐府”系列讲座开讲《从文献到图像:揭开阮籍长啸之谜》。本次讲座采用腾讯会议形式线上举行,由文学院曾智安教授主持,文学院古代文学教师、研究生及校外学者等二百余人共同参与。

讲座伊始,范子烨教授首先追溯“魏晋风度”,认为具备音乐艺术的修养是名士的重要素质之一,引出以长啸著称的阮籍。关于阮籍长啸这一论题,范教授的讲授内容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对阮籍之啸文化属性的揭示,他认为阮籍之啸属于声乐艺术,建立在阮籍对音律的精通和音乐赏爱之上,采用的是合乎音律的五音调式;且是一种一人多声的声乐艺术,还通过实地考察等方式指出啸台对地理环境要求较高。二是阮籍之啸与匈奴之关系,通过对比成公绥《啸赋》与繁钦《与魏文帝笺》,从而指出《与魏文帝笺》是《啸赋》的“底文”。在狭义性的互文性的视域下,可以断定繁钦《与魏文帝笺》所描写的匈奴少年“喉啭引声”的歌唱艺术即为成公绥《啸赋》中倾情描写的长啸。成公绥《啸赋》塑造的“逸群公子”具有浓厚的阮籍的影子,并且中古时代许多啸者都是胡人或者胡人的后裔,从刘越石以清啸之音退敌传递出长啸是匈奴人的声乐艺术,而在当时也有胡人音乐的时尚,因此阮籍之啸与匈奴密切相关。三为浩林·潮尔(呼麦)是长啸艺术的现代遗存。蒙古人作为匈奴的“嫡系”,其音乐呼麦与长啸在多方面相吻合:音乐形态上都为“一声能歌两曲”,发声方法在锁喉和反舌方面具有同一性。范教授还通过展示音乐片段和医学测试等对这一问题进行形象地阐释。四是关于阮籍的音乐图像。这一部分突出体现出从图像入手的考察路径,范教授还原性阐释了《阮籍指啸图》和《阮籍吹笳图》,纠正了学术界定名之误,认为两者均不能反映阮籍之啸的本真。“一切音乐史都是精神史”,范教授认为阮公之啸以音乐的形式传达出对现实和人生的体悟,展现自我个性,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讲座最后,刘万川教授代表学院感谢范子烨教授带来的这场学术盛宴,认为范教授的讲座深化了对“新文科”的理解,所涉及的内容涵盖史学、文学、医学、音乐学、人类学等多个领域。他提出本次精彩的讲座具有方法论意义:一是对现场感的追求和还原,可以建立时间、空间的勾连,感知文字外的意义;二是阅读文献的方法值得学习,尤其是互文性文本的发掘和解读,可以激发新的学术问题;三是对学术的研究要亲身体验,才能去伪存真。他还提出学术即是探求未知,鼓励同学们走出书斋,去探索更为广阔的研究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