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当前位置:首页>>学院新闻

文艺学杨宇静老师主持本学期第一场学术沙龙

发布时间:2022-03-10   浏览次数:0

2022年3月3日,文艺学学科在文科楼A座306文艺理论教研室举办了本学期第一场学术沙龙。本次沙龙由杨宇静老师主讲,题目为《新时期以来中国电影中的食物叙事》。文艺学教研室部分教师、文艺学博士研究生和一、二年级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

沙龙第一个环节,杨宇静老师讲述了食物叙事的研究缘起和思考食物叙事的几个入口。杨宇静老师首先说明了她对食物叙事研究的兴趣是延续博士论文对食物的关注。其次,她对思考食物叙事的几个入口进行了阐释:食物象征与想象生活的方式;食欲的生产机制;元宇宙与身体经验;食物与人性以及食物与阶级等。

沙龙的第二个环节是与会师生就论文的内容、结构、语言、观点等各方面进行了讨论与交流。张琳涵同学提出团圆饭是矛盾镜像反应,在不同时期发挥不同作用,这是典型案例还是个别现象?张钰婕同学指出在第二部分和第三部分的叙述中存在矛盾。甄佳璇同学指出第三部分《中餐厅》、《十二道锋味》属于综艺节目而非电影,是否与题目的表述不太吻合?刘鹏翔同学认为论文第一部分标题“人情取代革命”,“取代”一词是否过于绝对,是否可以用“超越”一词?赵峻巍同学认为第三部分有些分割,“此时此地性”对现代人生活虚无感的反叛,对食物的尊重就是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对《舌尖上的中国》描述可以再丰富。赵丽君同学提出景观化食物与食物影像传播之间存在矛盾和冲突,面对当下食物的景观化复制,影像传播应以怎样的姿态面对?

文艺学教研室部分老师也对论文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建议:邢建昌教授认为杨宇静老师的论文选题非常棒,以文化研究方式进入文本,表征出时代变迁。但也存在问题,新时期中国电影只能是电影不能是纪录片,这两个是不同层次的概念;另外,食物具有表征的功能、叙事的功能和情景的功能;八十年代电影叙事要选一些具有表征性的电影文本才有强烈的意义。李卫华老师认为,论文的结构精美,但不能因文害义,两者之间应更看重内容;传统审美更重视觉和听觉,认为嗅觉和味觉相对低级,中国古代已经出现“味”的范畴,作为最早与审美发生关系的感官,很有研究意义。孟庆雷老师指出新时期以来食物叙事要讲明变化的原因,要从表象入手再阐述;八十年代涉及的不是启蒙而是生存问题,九十年代镜像化可改为物化,此时对食物的叙事是对物质的需求压倒精神的需要,新世纪以后食物叙事变成了一种文化景观。李超老师、毕日生老师、孟新东老师和张敏老师也从不同的角度对论文提出了自己的意见与建议。杨宇静老师耐心详细地回复了各位同学的提问,并对各位老师的建议一一作出了回应。

本次沙龙讨论热烈,气氛活跃。最后,经同学们投票选出了本次沙龙的两位最佳发言人:2020级研究生张钰婕同学和2021级研究生赵峻巍同学。